光刻胶——半导体制造最关键、最核心的材料 | 科技专题具体来看,光刻工艺约占整个IC制造成本的1/3,占整个芯片工艺制造时间的40%~60%;而光刻胶又称光致抗蚀剂,主要由光刻胶树脂、增感剂(光引发剂+光增感剂+光致产酸剂)、单体、溶剂和其它助剂组成,是转移紫外曝光或电子束曝照图案的媒介,其主要作用在于作为抗刻蚀层保护衬底表面。 在光刻工艺中,光刻胶被均匀涂布在衬底上,经过曝光(改变光刻胶溶解度)、显影(利用显影液溶解改性后光刻胶的可溶部分)与刻蚀等工艺,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,形成与掩膜版完全对应的几何图形。 随着IC集成度的提高,集成电路的制程工艺水平已由微米级(1.0µm)、亚微米(1.0-0.35µm)、深亚微米级(0.35µm 以下)进入到纳米级。为适应集成电路线宽不断缩小的要求,光刻胶的波长也由紫外宽谱向g线(436nm)、i线(365nm)、KrF(248nm)、ArF(193nm)、EUV(13.5nm)的方向转移,曝光波长越短,光刻胶技术水平越高,适用的集成电路制程也更加先进。 目前,市场上常用的半导体光刻胶主要包括g线、i线、KrF、ArF这四类。其中,ArF光刻胶是IC制造的关键材料,可以用于90nm-14nm,甚至7nm制程节点的IC制造。 但值得注意的是,光刻胶技术壁垒高、生产工艺复杂,纯度要求高,其研发和量产需要企业具备长期的技术积累,目前全球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市场主要被日本和美国公司垄断,日本JSR等五家龙头企业占据了全球光刻胶市场87%的份额。 同时,海外龙头已实现高端制程量产,其中日本主要厂商已实现领域内最先进的EUV光刻胶的量产,以陶氏、德国默克、锦湖石化为代表的其他光刻胶厂商也已实现ArF光刻胶的量产。 从国内来看,由于我国光刻胶行业起步较晚,叠加研发、生产、客户等高壁垒,国内光刻胶量产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光刻胶产品,先进制程半导体光刻胶自给率较低,其中,g/i线胶自给率约10%,KrF胶自给率不足5%,ArF胶基本依靠进口,而EUV胶还仍处于研发阶段。 具体来看,由于制备光刻胶所必须的单体、树脂及感光剂等原材料进口依赖较强,国内达到同水平供应的厂商较少;生产光刻胶所必须的测试设备费用昂贵且购入途径较为紧张;半导体光刻胶产品的验证测试及导入时间较长,一般需要 2-3 年,且对晶圆质量有较大影响,因此客户选定供应商后不会轻易更换。 不过,随着半导体产业链配套需求的提升、安全自主可控意识的增强,国内一批优秀的龙头公司正积极突破技术难关,EUV胶方面,北京科华已通过02专项验收;ArF胶方面,上海新阳、徐州博康正处于客户测试阶段,南大光电已获部分客户认证。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遭遇挑战的当下,国内半导体制造厂商“国产替代”需求持续提升,同时受益于政策层面对半导体领域的大力支持,以及下游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,目前国内光刻胶厂商所要面临的关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提升国产化率;二是打造整体产业链并提高供应链竞争力。 相信随着5G、消费电子、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兴起,国内半导体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增长,国产光刻胶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。
文章分类:
行业最新资讯
|